Whimsical illustration of tips for remote working Illustration by Melanie L Yan https://melanieyan.com/

变局之下,如何适应远程办公?

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,我们怎样才能发挥自己的最佳水平?Grant Christofely于本文探讨了拥抱职场新规的重要性。

过去一个月里涌现了大量文章,旨在帮助世界各地的人们适应在家办公的新常态。怎样提高工作效率、应该坐在哪里办公、如何安排时间、参加视频会议要注意哪些礼仪……类似的话题还有很多。我从这些文章里找到了许多乐趣,因为打造最佳实践、共同协作完善创意,并把它们分享给他人,增进他们的身心健康、提高生产力——这些都是我所在行业的使命。

看到大家把知识贡献给有需要的人,团结起来,帮助那些不熟悉或不习惯新的工作和生活方式的人,这让我深受鼓舞。在这个全新的时期里,我们都将深入了解自己、了解各项工作的轻重缓急,并把汲取的经验教训带向未来。

身为一名办公空间策略规划专家和一个普通人,我对即将到来的一切无比着迷。我不断思索着,在拥抱新常态的同时,我们怎样才能保持快乐、健康、高效的工作状态呢?
  • 不要在家里照搬职场生活
    很久以来,办公空间策略规划专家一直建议人们保持工作和生活的平衡。最好的做法是给自己在身体和心理上留出空间,把工作与家庭区分开来。如果有什么办法可以将此付诸实践,这依旧是个不错的建议。但对许多人来说,“社交疏离”措施意味着新的规范。家就是我们的工作场所,当猫咪不停地在屏幕前晃来晃去,要区分两者十分困难。许多人都面临这种变化。许多猫咪都在主人的屏幕前晃来晃去,许多蹒跚学步的孩童会大发脾气,打断各种“重要会议”。但猫咪和孩童并不是导致业务停滞的原因。

 

  • 放下内疚

    在家带孩子时,背景可能会有一些噪音,这是正常的现象。你可以一边遛狗一边开会,别人也可以一边遛狗一边开会。只要背景声音不妨碍你和他人实现会议目标,那又有什么关系呢?我相信,只要放下包袱,在全新的时期设立全新的规范,你就会好受些,工作状态也能得到提升。

 

  • 建立新的联系
    保持社交距离并不意味着与外界切断联系。随着人们慢慢接受现实,意识到我们只需打开Zoom或FaceTime就可以互通有无,你就有可能建立一些过去可能从未想过的联系。不妨着眼于工作目标,或者建立新的目标来保持动力。上周五,我参加了4场不同的视频会议。我了解了很多关于同事的事,交流十分畅快,我也与人们建立了联系,这些人拉近了我与公司和朋友之间的距离。我们甚至想出了一些工作上的新点子,让我们对接下来几周的工作感到兴奋。我感觉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联系和使命感。你也可以加以尝试,这能让你的表现更加出色。
  • 寓工作于娱乐
    失去了工作和生活的界限,我们往往会忘记享受生活的乐趣。在家办公并不意味着必须时刻工作,甚至朝九晚五地奋斗……所以,不妨拥抱新的工作常态吧。要玩得开心,锻炼、烹饪、和孩子一起玩耍,甚至开始学习雕塑!玩耍能以全新的方式挑战大脑。培养新的技能或开始新的项目可以自然而然地开发创造力,激发灵感,令人受益匪浅。玩耍也能让你保持心理健康,让你活得更快乐,工作更有效率,并与新同事合作得更愉快。
  • 四处走动尽管很多人的活动空间都被限制在餐桌旁或家庭办公室里,你也可以尝试新的工作方式。比如边散步边参加电话会议,在沙发上回复邮件,以及在办公室里完成需要集中精力的工作。四处走动能让你精神焕发,保持健康,并让你把空间与特定的行为联系起来。
  • 拥抱潜力无限的适应性如果你已经投入到了远程办公模式中,那就应该得到表扬。远程办公并非易事,但我们已经做出了巨大而长久的改变,这将使我们变得更好。适应能力在工作和生活中是非常宝贵的技能,而如今,我们在这方面得到的训练比任意高度的职业发展所能提供的都要多。适应性最强的员工往往是那些表现最出色的员工。留意自身的变化并为之感到高兴。创建如何适应环境的心理模型(因为你有能力去适应),你会发现自己对未来有了更充分的准备。一旦练就了知道何时应该适应环境的能力,就应该把它变成市场所需的技能。现在的雇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能够积极应变的员工。

 

改变不易。我的本职工作就是帮助各家机构改变自己的工作方式,所以我知道,以上建议不可能一蹴而就。相反,我希望这些建议能成为大家的指南,帮助你设立目标,激励你在新的环境下成为最好的自己,并让你在进入未经界定的职场新时代时做好准备。

对于每一个以开放心态面对这个充满挑战的时代的人,我要为你们鼓掌。我们将以全新的方式团结一致,共渡难关。

Grant Christofely是穆氏纽约办公室的Associate,资深策略规划专家。

作者
Grant Christofely

Associate Director, Workplace Strategy

了解更多研究洞察

探索更多